一甸艺术|王易罡:要保持一种不确定性,一种生涩——孙策个展《Nothing On Canvas》
AN ART SPACE
Art and artists Exhibitions and events Artist interview
Nothing On Canvas|Sun Ce Solo Exhibition
展览名称:“无物之物——孙策个展”
Curator:Rong Jian
Academic support:Zeng Qiong
Artist:Sun Ce
Exhibition time:June 13, 2018 -- July 12, 2018
Exhibition venue:Beijing jindu art center exhibition hall
策展人:荣剑
学术支持:曾琼
参展艺术家:孙策
展览时间:2018年6月13日——2018年7月12日
展览地点: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展厅
EDIT / © Hui Shuwen
ARTIST / © Sun Ce
POSTER / © Jindu art
PHOTO / © Sun Ce
TRANSLATE / © Xue Miemie
LSSUANCE OF PROMOTION / © AnArtSpace
SUN CE
Nothing On Canvas
《空白175号》,150 x 120cm,Oil on canvas,2017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If a painter wants to be a painter, he has to create his own method of action, even though this method is constantly self-developing and even self-denying.
画家要想成为画家,就要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行动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也在不断的自我发展,甚至自我否定。
《空白116号》,260 x 195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Painting is a miracle. It is a wonderful encounter between time, space and people.
绘画是奇迹,它是时间、空间、人奇妙的相遇,它是一个变量的密码集。
Art doesn't solve problems, or even raise them.
● 艺术其实并不解决什么问题,甚至不提出问题。
Sun Ce Interview|艺术家孙策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855zzape&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o source:IYstudio
Sun Ce Solo Exhibition Seminar
孙策个展研讨会·文字
The first part
第一部分
荣剑
博士,公共知识分子,锦都艺术中心负责人
大家好。今天是艺术家孙策个展的学术研讨会,由我来主持。我给这次展览写了一篇文章叫《无物之物》。这似乎是一个比较令人费解的题目。我们也想请大家来一起探讨一下。
我和孙策认识一段时间了,我发现这他对哲学还是这比较敏感的,我觉得理论上的建构本身就包含着艺术家对绘画的理解。有很多批评家也对孙策的作品做过一些解读,我觉得我的这个解读和其它批评家有着很大的差异。
《空白118号》,260 x 195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无物之物”到底是什么?似乎有两个线索,一个是杜尚,他直接把“物”放进美术馆,颠覆了现代主义的传统,开启了整个后现代艺术的新进程。另一个,而在格林伯格看来,物的终极形式也就是艺术的终极形式,在极简主义语境里,一张空白的画布可以直接就是一幅绘画。同时艺术家几乎把“物”驱除出画面了。只留下色彩,颜料甚至是一张空白的画布。
《空白118号》局部,260 x 195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我前一段时间在读丹托“艺术的终结”,里面有一句话:哲学为艺术立法。就是说艺术的解释权就在哲学家这里。当然这可能和阐释学理论有一定关系。我倒是是觉得有一点武断。我们是非常尊重艺术家的讲法,因为我认为艺术家所有的创作体会不一定都能被批评家所理解。同时我们也一样想听取批评家的解读和理解。因为我们知道在现代艺术这个范畴里,艺术是整个艺术世界共同创造的。
The second part
第二部分
王易罡
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孙策是我的学生,我对他的创作很熟悉,甚至我们有一段时间是生活工作在一起。孙策的绘画从最早的带有观念性的具象绘画,到“移动山水”。这个转折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在他们那个年代,美术学院对基础的训练和要求都很高。孙策的写实能力,作品的完成度在当时也是一个佼佼者。到北京读书后,面对一个现代艺术为基底的艺术世界,他曾经也很迷茫,很苦恼。后来他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关注现代艺术的历史,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进行了大量的绘画实践。积累过后又开始寻找自己的工作方式。
《空白96号》,206 x 159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到2015年他在今日美术馆作个展的时候,我看到的作品发生了很大突破。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关注,在图式上,对颜色的限定上都做了一些选择,这对他今天的变化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这种不断探索改变的过程很艰难,很复杂,也很可喜。艺术家有了对自我的批判反思的能力,对自由的追求的愿望的时候,才可能不断有所突破。孙策学会了否定的方法,这对于未来发展走向很重要,会走得更远。
孙策个展现场
©Copyright 2018 Jindu art · Sun Ce
实际上艺术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方式;它让我们在现实当中找到了一种自由。艺术创作就是不断地在画面创作中寻找偶然。它不断地给人带来陌生,惊喜。你每天都面对视觉上陌生的东西,心理上承受不了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才是好东西。不确定才是美好的。
所以我也要给孙策提出要警惕一种视觉上的“美好”。画面的透明,简约,边缘的流淌,残缺不完整,等等的感觉都对;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不确定性,一种生涩,这样的艺术才有生命力。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
The third part
第三部分
雷双
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吾丧我”。只有“丧我”,无极才能够达到物,与万物唯一的一种境界。这里的“丧我”并非是“我”的空无的一种缺失,那是创作主体恢复到最自然的一种虚拟的状态,是超越“物我”,就是说“物”在“我”的身体,成为“我”的深度,“我”也成为“物”的深度。
《空白159号》,170 x 140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我看到孙策视频中十几条言论,我很有感触。正像他所说的,艺术创作就是在经验和直觉之间进行的。技巧很重要,它本身是有生命的;所谓生命,就是指具有某种第四维空间的,即时间性的东西。时间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一幅画是出自特定的时刻,它是被那一刻的生命状态和感知所决定的; 它是那种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画家三者合一的活生生的关系。这就是孙策所讲的“奇妙的相遇”。创作的乐趣正在于此。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在既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颠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常常是听凭画面的指引,自身仿佛成为语言穿越的媒介,那些天成的偶然性的效果可能为奇迹的意志,而人为的控制就是意志的奇迹。正如孙策所言,我们艺术创作者就是要创造必要的“相遇”。
The fourth part
第四部分
张国龙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今天第一次看到孙策的作品,因为我和锦都合作很早,而荣剑先生一直关注的是精神合理性的思考。锦都画廊这十几年来一直关注中国抽象艺术发展并向普通观众作了大量介绍的工作。
我今天来到展厅,感觉孙策的作品是一个做一个艺术家来讲是他开始苏醒了。他已经判断到自己应该如何去往下走了。我想用云下,云中,云上这三个概念来讲一下。“云下”是我们看到的物,“云中”是由物到象。“云上”才是对个人对自我真实的表达。
《空白90号》,203 x 169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还有就是我发现孙策是在做减法,他放弃了很多原有学院训练培养出来的东西,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其实发现今天中国很多老一辈艺术家比如尚扬,邱世华,苏笑柏等等都在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在作实践,而不是只跟这西方艺术的脉络来走。
最后我想用一副对联送给孙策,
一口将先天之气吞进肚里放出光明,两手把大地山川捏扁搓圆洒向空中。
The fifth part
第五部分
惠书文
策展人,艺术家,彩虹盒子美术馆馆长
孙策是一位对绘画极其敏锐且十分勤恳的画家,现今具备这般素质的画家少之又少。近些年来他的绘画一直在缓慢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可以成为真正的画家而言当然至关重要。艺术有一种变化是自身打开了一扇门却无法找到明确的方向,孙策目前显然已顺着光亮通道延迹驰往自我建构的场域!
《空白67号》,150 x 150cm,Oil on canvas,2015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The sixth part
第六部分
孙策
艺术家
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实在是受宠若惊,同时也有很大的收获。
我谈两点,第一,我作为一个艺术的实践者,一个画家,我所有的热情,我的思考,我对绘画的理解,都要通过画面,通过材料来发声。甚至这个发声的力量和强度都要超过我的喉咙。
《空白119号》,250 x 200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还有就是我们在谈“绘画终结”的问题,当然我们知道“end”这个词本身还包含着完成的意思,那就是说绘画在原有的逻辑终结(完成)了,那是因为没有一个艺术家能提供一种新的经验和新的感知方式,并不是绘画本身的终结,它其实也在期待新的艺术家带来的新艺术,带来新的经验和历史。
《空白119号》局部,250 x 200cm,Oil on canvas,2016
©Copyright 2018 Sun Ce · An Art Space
孙策个展研讨会现场
Seminar site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705lk6y7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o source:在艺app
© SUN CE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by exclusive AN-ART SPACE, the artist authorized to publish, without permission, please do not reprint.
AN ART SPACE
DIGITALl MEDIA OPERATION PLATFORM
Copyright © 2018 AN ART SPACE. All rights reserved.
/
Learn More About Art Information
▼
© AN ART SPACE
© 2018 AN ART SPACE | Design by Think Web Strategy